原生民主世代是指台灣解嚴80後出生的世代。
從來到台灣的那一刻起,自始呼吸的就是民主自由的空氣,也是現在35歲之前的年輕世代。
我們用「原生民主」來描述台灣現階段民主生長的樣貌,也是實現會社投入的社會倡議主題之一。
台灣從殖民時期到外來政權時期始終面臨國族認同的分歧,國家定位、統獨議題長久以來佔據台灣社會主要矛盾的位置。
但隨著政黨政治發展、民主制度落地,歷經代際淘洗的今天,尤其在318 學運之後,一群被稱為「天然獨」的新一代參政者,體現了一個新世代的民主面貌:一種理所當然「我是台灣人、原本就獨立」的原生台灣認同成為新世代的共同標籤。這群世代不再陷入「台灣究竟是不是個國家」或者「台灣究竟屬於哪一個國家」的認同混亂,而是相信不管中國有沒有威脅、美國有沒有罩我們、世界強權如何算計、藍綠兩大黨是進步還是墮落……都不影響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存在。
這個進程讓台灣政治的發展從「是不是民主國家」的爭論走到了討論「需要什麼樣的民主素質」的階段。
這個結果使得我們有機會更進一步關注各種落實民主制度的要素,例如政黨政治、政府制度、權力運作、公民素養……等。我們將這類討論民主內涵、深化民主素質的議題歸類為原生民主的倡議行動。
獨立里長建校計畫是從地方基層政治的角度切入,企圖以換血基層的概念讓這一代原生民主的公民主角進入地方,成為支撐民主、扎根在地的新生力量。
為什麼從里長開始?
里長,是最靠近常民生活的政治人物,也是最基層選舉的政治人物。
路燈壞了找里長、水溝不通找里長、施打疫苗找里長,如果說「生活即政治」,里長其實是我們真實生活裡的政治人物,也是最靠近每個人家裡的政治。
但諷刺的是,里長卻不一定被視為「獨立的政治人物」,他們常常被視為議員、立委、政黨、地方派系等的選舉樁腳,一連串服務政治的終端載具。
而也正因為習慣漠視基層政治的結果,使得有志青年參政鮮少把里長作為目標,有人立志選總統、選立委,卻很少聽說有人以選里長為職志。這也使得基層政治換血更為緩慢、困難。就算中央/地方首長選舉都已經政黨輪替好幾輪,地方派系卻能不分政黨牢牢地掌握著基層政治的利益分配。
我們相信,如果有更多元的「獨立村里長」出現,基層民主的版圖裡就會有更多獨立自主的力量讓生活裡的政治更透明合理,突圍地方派系的利益模式,在日常生活形成民主意識,並進一步滾動出更多自發自主的民主行動。
有鑑於此,我們想要讓更多人從里長開始認識,翻轉政治「從上而下、位置越高越偉大」的迷思,開發出有別於傳統樁腳,而能獨立自主、多元民主下的「非典型里長」。我們認為如果有更多新世代加入這項「獨立村里長學院建校行動」,這些里長和里民就能創造出更自主多元的台灣。
於是「獨立村里長建校計畫」就成為實現會社的第一個行動計畫,一場找回參政初心的行動。回到生活的出發點,從家、村里、日常裡的公共事務出發,以地方基層作為政治的起點,重新檢視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民主政治基本功,從關注日常生活裡的政治開始,從公共事務的共利性找回參政的意義。
「獨立村里長學院」要幹嘛?
首先,獨立村里長是指獨立於既有政黨派系、地方樁腳,各種「為他人做嫁」的政治服務系統之外,而能回歸村里,獨立判斷什麼才是對在地最好的選擇、什麼才是最適合在地的發展,成為「在地人的村里長」。我們希望透過更多村里長回歸自主,讓村里地方成為主角,改變現有的基層政治文化中利益交換的互惠式服務政治生態。
我們也透過各地推薦,採集了一些現任非典型里長的在地故事,透過他們的經驗,在 2022 年 2月~3 月的工作坊中,將他們獨特的政治經驗傳承給更多人,也把這樣的經驗和思考擴大,成為新一代村里長的肩膀。
無論是現任的里長,或者是想當未來的里長,我們都希望有更多人投入台灣最基層的里長選舉,從下而上參政,從常民生活的政治領域開始,賦予地方政治新面貌,使地方政治更透明合理,從而使從地方到中央整體的政治更透明合理。
所以獨立村里長學院是個開始,希望從找到學員、建立村里長地方政治的知識體系,一直到更多青年投入村里長選舉,從地方扎根根開始,形成台灣地方政治新一代原生民主的力量。